绿色养殖之中草药保健
就我国集约化养殖的现状说,当前和今后一定的时期内,还没有办法断然的、完全彻底的、自始至终的不用药。而用药就得遵从不用违禁药,屠宰前两周停药,产蛋期禁用药,科学合理用药,少用药,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的规定。那么大家是不是都不犯规呢?就现状说,只能说是良莠不齐。即便是全程遵守规定的,也只能算是无公害养殖,严格地说,不够绿色。如何在集约化条件下实现绿色养殖?有多重解读。笔者以为,以销售盈利为目的企业针对绿色养殖的概念宣传炒作是当前甚嚣尘上的解读之一,这类解读确有不够科学的地方。比如,一些企业利用国民对中药的认知误区,炒作中兽药是绿色药,中草药就等于绿色药就是一例。
中草药有没有毒副作用?大家都心里有数,这里不赘述。笔者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来共业内同仁参考。
1 对宣传误导的辨析
有一种误导宣传就是所谓中草药制剂为古方古法生产,然后的潜台词是因为古老,所以就绿色。事实上,在现代条件下,中药材的采集、收割、加工、炮制已经由繁琐变为简化;如按古法,桔梗、知母等去皮时忌用铁刀,以玻璃片、碗片为好,可为了工作效率计,碗片显然是太慢了。又如需阴干、晒干的药材现多以烘干,也是为量化生产效率计。有的药材不能一次晒干,要晒一下,再闷一下(药工叫做发汗),再晒。现也一次性烘干了。还有如药材的炒、煅、灸、煨等,由于当代条件的工序、设备都已不复当年了,这些工序也化繁为简,有的加工工序对药材本身的改变则是古代人做梦也想不出来的。例如,中药采用纳米技术与超微粉技术本身就已经从物理上打破了中药原本的性状;中药口服液的量化生产,虽则“按方抓药”,但已没有了原始汤剂的制作工具和规范 (不锈钢提取罐的内胆是现代陶瓷或钢板镀搪玻璃而非砂锅粗磁,加温制液是蒸汽直接加热或夹层蒸汽加热而非文火慢煎)。
再就原材料说,工厂化用材大多是人工栽培的,土、肥、水和气温等生长条件与野生的并不完全一致,与野生草药在药性疗效上的差别,临床实验并不充分。还有,有报道称,中药市场上鲜红丰润的枸杞大多是硫磺熏制的,其药效性质已经有所改变还增加了毒性;栽培中药要想增产除病虫害就得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 (不好意思说是使用化肥)。用了农药等就不是古方里要求的野生原质。据一份调查检测报告显示,目前北方中药材市场的甘草、黄芪等15种大宗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都超标,一些大中城市药店销售的65种中成药中有40%含有6种禁用农药残留。这肯定会对中药的应用产生减效增毒的副作用。
从历史上说,我国的中医药之用于畜禽并不为主,成方经验积累远不如人医丰富,当前的许多方剂是由人用典方增减变化来的,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中的应用就更谈不上历史悠久。
方不古,法不古,原药也不古,如何即保存了药性又增加了药效又能批量生产?只有应用现代技术来解决。但这种解决不能是打着复古幌子的假复古。虚构中药古法古方是最纯最好最绿色的迷信,是对绿色养殖的误导。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工厂化生产的中兽药实际上是中药西制,因为古旧的环境、原料、工具、工艺条件早已不复存在。就算我们有的同仁是真的想搞古而又古的中药,也要明了,守住纯天然底线已属不可能。我们应取的态度是,尊重传统更要尊重变化。
2 原材料短缺难缓解
“药材好,药才好”的广告语告诉我们什么?制药的原料质地是关键。好的药材从哪里来?当然是来自原生态自然环境中野生的最好。可是,哪有那么多药材可供野外滥挖。由于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滥挖野生药材势必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西北地区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进而国家明令封山。原因之一就是滥挖天然中草药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这种破坏 (如过度的采挖根块、割取叶茎)会产生连锁反应——我国西部自然环境的变迁会影响到东部的环境就是例证 (沙尘暴、旱涝、极端气温等)。
那么,搞人工栽培呢?除了质地不纯,施用化肥和农药长出来的中草药不能跟野生的比以外,还有一个重茬问题及道地药材产区的迁延性问题。有的草药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如不换地倒茬,第二茬的产量约是第一茬的30%~50%。有些适宜种植黄芪的地区由于连续种植,地力下降,根皮上均长有斑病,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只得迁延到其他地域。这种迁延势必会引发与农用耕地争面积之忧,我国的基本国策决定了基本农田的红线不能碰,只能在一般农田与林地和荒坡河滩地打主意,而这类土地资源的质地不足以高产,面积也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