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课程设计 ——以《临床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是一门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药物的合理使用,旨在培养学生药学服务的理念,牢固树立合理用药的意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运用医学和药学知识[1]去指导患者合理选择、使用药物,如何点评医师的处方,如何进行常用药物的用药咨询,这些都是从事药学服务人员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临床药物治疗学》理论内容的讲授是课程学习的基础,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是检验和理解知识的法宝,能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树立合理用药、药学服务的理念,掌握常见疾病的药物选择、使用技能,分析常见疾病用药案例和处方,还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职业认同感,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丰富多样,包括教师讲授疾病概要知识、学生独立演讲、角色扮演互换、小组讨论案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辩证思维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4]。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前期调查、分析、论证,课程的实验设计分为六个模块的药物治疗进行教学,共设置16课时,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的如普通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等。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是本次实验课学习的重点。采用案例教学驱动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咳嗽、高热等,自主设计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如对症选用含有麻黄碱、扑尔敏、右美沙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的感冒药并说明理由,审核处方并对用药加以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目的是指导学生对症用药、避免重复用药,同时注意药物使用的剂量、服药时间、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等,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的用药,如老年人、婴幼儿、妊娠期妇女等,增强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实验二:抗生素的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真菌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生活中关于抗生素的使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外敷、口服、注射等。抗生素的出现治愈过无数人的生命,但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产生了超级细菌,准确称呼应该是“多重耐药性细菌”,正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对人类健康已造成极大的危害。通过本次实验案例的分析讨论,旨在让学生树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指导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遵守药师职业道德规范,根据患者感染特点、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抗菌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去合理选用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
实验三: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表现为反复性、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而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又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征,主要通过胃镜检查确诊。通过实验课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治并发症和预防复发,掌握抑酸药、抗酸药、胃粘膜保护药、治疗Hp感染药、促胃肠动力药的不同药物作用、使用原则以及用药教育,尤其是对存在Hp感染的患者,如何根据四联疗法选用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及使用疗程至关重要,以此增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实验四:代谢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以骨质疏松为例,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以及骨脆性增加,从而出现腰痛、四肢疼痛等症状,且容易发生骨折,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治疗骨质疏松的两大类药物,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和骨形成促进剂,能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情景演习中能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的预防指导,提高沟通技能,增强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上一篇:中西药品合用不合理问题分析
下一篇:兽医实现合理用药的方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