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人用药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的研究进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逐渐衰退,一些慢性疾病增多,导致多个器官均出现异常,并发多种疾病,这种状态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老年人记忆力及认知能力下降,药品的放置、使用情况均不清楚,导致出现错误服药、漏服药物,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年人用药不当不仅会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甚至会导致死亡[2]。
1 老年人用药安全隐患
1.1 生理性因素
1.1.1 药物动力学因素
1.1.1.1 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最安全的给药途径, 首先要被胃肠道吸收才能起效。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大部分的药物通过口服后会在胃部停留30min左右,在这一停留阶段药物会发生分解[3]。老年人胃黏膜出现萎缩,且胃壁细胞功能减退,减少了胃液的分泌,升高了pH值,减少了胃部血流量,降低胃肠蠕动,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核黄素主要在近端小肠吸收,胃排空减慢可使其吸收增加[4]。另外,老年人也常常会伴有胆汁及肠道消化酶的减少,发生便秘或腹泻的概率较高,从而直接对药物的吸收造成影响。
1.1.1.2 药物的分布
老年人组织器官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液循环、体液pH值、组织器官与药物之间的亲和力等。药物进入到老年人体内由于不同的药物分布情况也不同,其中水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而脂溶性的药物则分布容积增加。且体内的白蛋白与药物结合后也会影响到药物分布,由于老年人体内的白蛋白量逐渐减少,其与药物的结合也减少,长期服用药物有可能增加部分药物的毒性。
1.1.1.3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肝脏体积越来越小,同时功能性干细胞和肝血流量也逐渐减少,药物在肝内的代谢及排泄的药物会受到影响,与年轻人相比较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影响药物的清除,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可能会导致肝肾损伤, 对于肝肾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来说风险较高,还应注意高血压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出血风险[5]。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老年人的肾功能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药物的清除率降低,同时血药浓度增加,增加了药物的毒副反应[6]。因此,在为老年人用药时应做好肾功能监测,以进一步调整用药,保证药效。
1.1.2 服药能力因素
人进入老年后,生理功能减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且大多数疾病又为慢性病,需长期药物治疗。且老年人记忆力及认识分辨能力下降,也会出现漏服、多服、误服等情况[7],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1.2 心理性因素
在用药过程中老年人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2.1 滥用“补药”
有些老年人为了预防衰老或是延长寿命就会滥用一些药物,认为药物用得越多、越贵就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越明显[8]。其实不然,滥用补药会对身体的平衡造成影响,导致新陈代谢出现问题,增加了身体负担。
1.2.2 “久病成医”
一些老年人家中常备“百药箱”,仅凭对病的外表的感觉,不探究疾病内在的原因。随意用药的危害会导致延误治疗,甚至由于用错药而加重病情。
1.2.3 坚信“无病防病、有病治病”
老人坚信“无病防病、有病治病”,却忘记了“是药三分毒”的古训。有些新药的危害性是在使用很长时间后才逐渐暴露出来的。
1.2.4 “药量足,作用大”
老年人也被称为“老小孩儿”。总是认为药物如果没有作用的话,加大药量就会作用大,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出现减退现象,体内的白蛋白减少,脂肪组织越来越多,大量服用药物后会出现血药浓度升高,起到药物效应的同时也增加了毒副作用[9],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严重的会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
1.2.5 “有病乱求医”
老年人求治心切,连续奔走多家医院,找多个医生诊断,同时服用几个医生开的药。这样重复用药,只会使身体受到损害。
2 老年人安全用药的对策
2.1 遵循简单明了的服药原则
2.1.1 用药品种不宜过多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每日所需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加[10]。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会引发药源性疾病,从而对老年人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的疾病,尽量减少用药品种,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服药时用药不超过5种[11]。
上一篇:分析探讨中药处方用药及剂量使用特点
下一篇:中藏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用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