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输液能通血管?医生根本没推荐过!这个害
有一天,暴躁小医生在诊室接待了一位大爷……
“大夫,我想输点液……”
“大爷,您身体怎么了?为啥要输液呢?”
“我血压高、血脂高,还有动脉硬化,心脏也不太好。邻居都说,换季的时候血管容易堵,提前输点液可以活血化瘀、疏通血管,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我也想输点液,给血管做个保健。”
每年秋冬换季,我在门诊都会遇到不少要求“输液通血管”的老人。
暴躁小医生想说:“我的大爷啊,液,可不能随便乱输!”
一般分3类。
第一类,就是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
这是街边小诊所的“最爱”,毕竟相对安全,不容易闹出人命。
当然,也没啥效果。
临床上,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和葡萄糖(5%)常用来溶解药物,或用来补充体液,纠正脱水。葡萄糖还可以补充能量。
它们都不具备清理血管、活血化瘀的效果。
第二类,一些疏通血管的西药
常见的包括:前列地尔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等[1]。这些药物虽然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扩张心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但只能维持几小时的药效,根本起不到永久性疏通血管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通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纯属无稽之谈。
第三类,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
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1],它们的成分非常复杂,注射剂的提纯又非常困难,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比较高。
比如,用于心脑血管病的舒血宁注射液含有1600多种成分,治疗脑血管病的银杏叶注射液含有160多种成分,而且中药受产地、采摘季节等的影响很大,容易出现安全隐患[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年)》指出,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占比例分别是62.8%和32.5%。
其中涉及的中药产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次数排名第一的,就是活血化瘀药(28.4%);给药途径方面,注射给药占45.5%,而静脉注射又占了其中的98.5%[3]。
当然不能!
有些人觉得,血管就像水管一样,里面的垃圾会像水垢一样附着在血管壁上,用水冲就能把垃圾冲走。但事实并非如此!
堵塞血管的斑块,是长在血管壁里的,就相当于自行车轮胎的内胎和外胎中间有个鼓包。
想要把斑块冲走,先要把血管壁冲破,这时候斑块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斑块里面的东西会涌进血管,可能会堵塞小血管,或者因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而造成重大心脑血管疾病,比如中风或心肌梗死等[4]。
既然不能冲走斑块,那输液改善“血稠”,总有好处吧?
并没有!
很多人觉得,“血稠”就是血脂高,容易堵塞血管。其实,医学上根本没有这么一个词。从字面理解,血稠可能说的是“血液粘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相当于“血液高凝状态”。
影响“血液粘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喝水前后、运动前后,差异都很大,所以不能只凭借所谓的“血稠”来判断血脂高不高。
就算血管真的有问题,也不能随便输液!《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等权威资料,都没有把静脉输液列在其中。
暴躁小医生特别提醒:
长时间反复输液,会增加患静脉炎的几率,不仅不能保护血管,还会损伤血管[5]。如果注射液使用不当,还可能出现过敏或输液反应,比如头晕、过敏性休克、肝损伤等[6]。
有出血倾向的人盲目使用活血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7]。
很多老年人心肺功能差,大量液体进入身体里,可能会增加心肺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
所以,输液通血管的说法千万别信!
如果有血脂、血压或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按医嘱定期服药,才是保护血管最有效的方法。
秋冬季节,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会促进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释放。
正常情况下,儿茶酚胺具有收缩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等作用。
但如果它大量释放,就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还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8]。
天气寒冷时,我们的活动量也会减少,血流速度也相对减缓,血管就容易发生堵塞。
上一篇:合理用药 | 常用降压药的优缺点!
下一篇:合理用药是种晚年智慧